《增广贤文》有云:“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并且“一母害三代”的说法,也在古代民间广为流传。
古人们认为,如果母亲脾气太好,太“惯”孩子,就会导致孩子骄奢淫逸,甚至误入歧途。从孩子成长的角度来看,这种说法其实不无道理。
可“慈母多败儿”的说法,放到今天仍然适用吗?把孩子成长的责任全部推到母亲的身上,又是否是明智之举?
慈母多败儿,是真的吗
在我国,有一个流传甚广的小典故。
说是在以前,有这样一个孩子:他从小性格顽劣,喜欢打架、偷东西,在邻里之间的名声十分的差。
然而即便被打、被偷的家庭找上他家门,他的母亲也还是护着他,向着他说话。别人走后,她不但不批评这个孩子,反而鼓励他,说他做的没错。
“小时偷针,长大偷金”,这个孩子长大之后,不但继续四处偷窃,还做起了打家劫舍、拦路要钱的活儿。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他最终还是被官府捉拿,并被判以极刑。
押赴刑场之前,他看到母亲在路边泣不成声,泪流满面。随后,他请求行刑官让自己最后对母亲说句话,行刑官一时心软,也答应了他的请求。
他被押到了母亲面前。母亲含着泪将耳朵凑到他嘴边,他却一口咬掉了母亲的耳朵,并充满愤恨地说:“我落到这个地步,都是因为小时候你对我的娇纵!”
这个故事在中国流传甚广,相信不少读者小时候,都从母亲那里听说过这个故事。
人们相信,母亲对孩子的溺爱,确实容易让孩子长大之后走上歧途。著名的犯罪心理学家、教授李玫瑾也认为:“严母慈父常出忠孝,严父慈母易养败儿。”
但我们一定要明确,这里的“慈”,并不能理解为“关爱”。在这句话中,“慈”的意思,其实更接近于“溺爱”。
关爱无罪过,溺爱有危害。那么“关爱”和“溺爱”有什么区别呢?
战国时期的齐国名相田稷,有一位十分疼爱他的母亲。从小,母亲便极尽全力让他接受更好的教育,最终将他养大成材,田稷对自己的母亲,也十分孝敬、尊重。
一次,有人托田稷办事,并带来了一堆金子送给他。
田稷严词拒绝,但对方说,“这不是送给您的,这是送给您母亲的”。田稷便收下了金子,回家端到了母亲面前。
见到了金子,又听到了田稷讲述事情经过,一向温和的田稷母亲却面色凝重。
随后,她十分严肃地对田稷说:“你要是不把这些金子退回去,你就不是我的儿子!”
田稷的母亲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身为宰相,为官没有做到廉洁公正,为臣没有做到忠诚不二。你不仅要把金子退回去,还要亲自去大王面前请罪。”
田稷听了母亲的教训,便来到齐宣王面前,认错道歉,请求降罪。
可齐宣王听过这件事,非但没有怪罪田稷,还亲自去到田家看望田母,并称赞道:“有贤母必有良臣”。
可见,“关爱孩子”与“不溺爱孩子”并不冲突,并且二者往往是兼而有之。田母如此,给岳飞刺字“精忠报国”以明志的岳母亦是如此。
但另一方面,孩子的发展只跟母亲的教育有关吗?在现代社会,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最科学的父母分工应该是什么?
“慈母严父”还是“严父慈母”
其实,无论是“慈母严父”还是“严父慈母”模式,都有着各自的好处,也有着各自的缺点。
前段时间,网上有一则新闻:一位小学年纪的小男孩,因为妈妈没有给自己买想要的东西,便当街将妈妈推倒在地,拳打脚踢。
甚至附近的保安上前制止,这个小男孩还对保安大喊大叫,让他“不要多管闲事”。
这位孩子妈妈,在被孩子当街殴打的全过程没有一点反抗,事后也没有批评自己的孩子。
你说她“慈爱”吗?的确慈爱,但你说她这种做法,会利于孩子发展吗?显然也不会。
但如果在这件事中,把孩子母亲换成孩子父亲,这好吗?其实也不好。
对待孩子,无论是“严父慈母”还是“严母慈父”,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把握好“慈”的度。
文学巨匠、诺贝尔奖作家莫言在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时,曾不止一次地提到他的母亲。
莫言说,自己的母亲虽然慈爱,但在原则问题上从不退让。
每次莫言犯错,母亲都会用温和而坚定的话语,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莫言母亲的这种“慈”,对他来讲恰到好处。
可以说莫言之后的成功,以及在文学上为人称道的“自省能力”,与母亲的教育脱不开关系。
对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NBA巨星迈克尔·乔丹来说,对他性格的养成影响最大的便是他的父亲。
乔丹曾说,他的父亲对他要求特别严格,但严格之余,充分的关爱、坚定的支持也从不缺乏。
在乔丹的记忆中,自己的篮球生涯并非一帆风顺,遇到挫折,自己也曾想过放弃。每当这时,他的父亲便会陪在他身边。
他用严厉的话语,激励乔丹要坚持梦想;又以温暖的怀抱,安慰乔丹受伤的心灵。乔丹的成功,不仅源于他的努力,来自家人的鼓励,亦不可或缺。
马云在演讲中,也曾多次提到自己的父母。在他看来,父母在对他的教育中,既有关爱也有不失原则。
母亲的关爱,让他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父亲的批评,让他在偏离正道时能够及时调整方向,最终获得成功。
可见,在家庭教育中,“慈”并非无限制的纵容,也不是毫无原则的溺爱。
所谓的“慈”,是建立在正确的价值观、合理的行为准则之上的关爱。对于父母而言,应当做的是根据孩子的个性和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教育方式。
在给予孩子温暖和爱的同时,也要让孩子们明白规则和责任的重要性。只有把握好“慈”的度,才能真正助力孩子的成长与发展,让他们成为有担当、有作为的人。
结语
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慈母多败儿”的说法,不应成为束缚母亲教育的枷锁,孩子成长的责任,更不应该完全归咎于母亲。
关爱与规则并重,慈与严适度结合,才是教育的真谛。
无论是古代的故事还是现代名人的成长经历,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教育的责任,应由父母双方共同承担;教育的方式,也应该根据孩子的特点灵活调整。
把握“慈”的度,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方能助力孩子成为有担当、有作为的未来之才。
面对选择,父母应当摒弃偏见,以科学、理性、适度的爱配资炒股中心入,培养孩子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