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从艺50周年的节点上,粤剧名家丁凡仍在追求“出新”。11月8日晚,丁凡自导自演的从艺50周年粤剧传承晚会——史诗粤剧《大唐千古情》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上演。舞台被打造成了一个“唐朝宫殿”,交响乐与民乐组成的60人乐队与演员同台亮相,共同呈献了一场别致的视听盛宴。
交响与民乐组成约60人的乐队在舞台亮相。
与此同时,丁凡从艺50周年的系列活动也随之拉开帷幕。11月9日,“丁凡粤剧艺术人生专题展”在广东粤剧艺术中心揭幕,“丁凡粤剧表演艺术座谈会”也在当天举行。丁凡个人纪录电影发布先导片,影片预计于2025年完成制作。丁凡画传《艺影凡声》以及评传也将在不久的将来问世。
个人纪录电影将于明年完成制作。
“系列活动从静态到动态,从点到面,不仅是对丁凡粤剧艺术成就的全方位总结,让人们更立体地认识丁凡、了解粤剧,更是从个体的成长、成名,解剖整个剧种生态土壤的发展,以影音书画等方式链接年轻人,实现对粤剧艺术的活态传承。”广东粤剧院副院长张晋琼说。
现场火爆
九旬戏迷打“飞的”跨洋追戏
第四次举办专场,丁凡再次展现了其在粤剧市场的票房号召力——现场一票难求,一楼1700个座位一早售罄。戏迷从国内甚至海外飞赴看戏,不少人提前1小时到达剧场打卡拍照。现场人潮涌动,气氛热烈,还有九旬新加坡戏迷一早买好十几张票,带全家跨洋追戏。
丁凡自年少时就涉猎广泛,时常探索其他艺术领域。“话剧、歌舞剧、芭蕾舞……什么都看。年轻时还参加过歌舞伎的学习班。看得多才想得多,才能不断有新想法。”作为自己从艺50周年粤剧传承晚会的导演,68岁的丁凡“也想搞一些新的玩法”。
在尺寸规格上,新车长宽高分别为4921/1890/1485mm,轴距为2895mm,达到B级车的标准。更重要的是,该车采用7横5纵钢笼式结构舱,高强度钢应用比例达到66.25%,关键部位使用1500-2000Mpa钢材,安全性拉满。
丁凡在从艺50周年专场晚会上的扮相。
不同于一般专场折子戏的形式,当晚演出围绕经典粤剧《唐宫香梦证前盟》来展开,精选剧中唱段,演绎唐明皇与杨贵妃的凄美爱情故事,呈现一个完整的故事。大型古装剧《唐宫香梦证前盟》是丁凡导演的第一部大戏,首演于2006年5月。这部戏在当年就因保留传统粤剧艺术特色,又加入了交响乐、舞蹈、流行乐的现代设计,至今已演出上千场。
专场在原剧基础上进行了更丰富的演绎,阵容也更豪华。丁凡分别与陈韵红、蒋文端、麦玉清三位老搭档配戏,演绎其中三场戏。爱徒曾小敏、彭庆华、文汝清、李嘉宜、黄春强、康健担任演出嘉宾。七位中国戏剧梅花奖演员同台演出,呈现一派粤剧艺术薪火相传的喜人景象。
丁凡与陈韵红携手亮相。
值得一提的是,丁凡还邀请交响乐队加盟,与民乐团组成约60人的乐队编制,以现场伴奏的形式演绎该剧,令观众倍感惊喜。“这是该剧第一次在现场交响乐的伴奏下进行演出,希望给老戏迷带来惊喜,也能吸引新观众。”丁凡说。
文戏精彩,武戏也大有看头。据丁凡介绍:“因为彭庆华、黄春强很能打,所以专门安排了一场武打戏。”两位武生以霸腔演绎唱段,一招一式尽显武功,让现场掀起了一阵小高潮。
演出结束后,丁凡带领演员多次谢幕,观众喝彩声、掌声不绝。许多观众仍久久沉浸在演出的后劲中。“一次过足戏瘾!好看、好听,一众演员扮相靓,现场声乐效果也很震撼!”“丁凡老师的表演富有感染力,不同的情绪转换游刃有余,让人着迷!”
专家呼吁
关注粤剧小生表演流派的建立
在9日举行的“丁凡粤剧表演艺术座谈会”上,来自省内外的专家畅所欲言,总结、提升和推广丁凡从艺五十年的成就与经验,同时展望粤剧事业的发展前景。
“丁凡作为院团长和省剧协名誉主席,发挥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他的成才、成名、成家之路,充分体现了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他收徒传艺,甘当绿叶,培养出曾小敏、彭庆华、文汝清、李嘉宜等独当一面的名家新秀。”广东省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垂林表示,希望通过研讨会,以专业视角,总结新时代造就文艺大师的规律和经验,发挥名家标杆示范作用,启迪年轻的文艺工作者勇攀高峰。
“丁凡先生18岁入行,对于戏剧人来说已经不占年纪优势。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可想而知背后付出的艰辛努力。”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宁夏文旅厅一级巡视员、秦腔表演艺术家柳萍感叹,“他的艺术成就不仅仅体现在舞台上的精湛表演,更在于他的创新理念。他的小生表演是否会成为一种流派留给后人,这是非常值得业内关注和讨论的。”
座谈会上,专家发言热烈。
《中国戏剧》主编、戏剧评论家罗松认为,对丁凡的艺术总结,一方面要对他的小生艺术风格进行深入的学术研讨,另一方面要关注他对粤剧生态链条、科学体系的构建。“我认为丁凡立足于自身的魅力,树立了一个儒雅俊秀、柔中有刚的古代小生的标准形象。他可以说是粤剧当时时代的一个焦点,具有被外人追捧的明星效应,形成了一种‘丁凡现象’。”
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会长、《中国演员》主编黎继德用“历、剧、技、气、力”五个字来表达对丁凡的感佩之情。“历——从艺经历丰富,从半路出家到成为名家;剧——他演绎和导演过近百出戏,这在当代艺术表演家来说是非常少见的。戏剧发展要靠剧目,才能出人、出戏、出效益。技——他在妆容、服饰、编排、唱法等方面进行创新,为粤剧留下宝贵财富。气——他在舞台上有书卷气、英雄气、仙气,这要通过一生的修炼才有可能达到。力——他为人十分低调,但做事靠谱,一直在默默奉献、悉心培养后辈。”
丁凡与蒋文端曾搭档出演多个经典剧目。
倪惠英与丁凡是同时期的粤剧名家,“我们确实是承前启后的一代,传承是我们的责任。他悉心培养徒弟,带领年轻一代更快走到舞台前,并以自己的影响力支持他们,这是令我感动的。”倪惠英认为:“丁凡得到那么多观众的喜爱,与他的为人、对艺术的真诚有关。他满足了观众的期待,演戏给人一种含蓄、憨厚、真诚的感觉。他在舞台上的风流倜傥、潇洒沉稳,都显示出一个艺术家的大气。”
“丁凡不但是风流倜傥的小生表演艺术家,还是有担当和责任的领军人物。”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广东省志愿者协会主席、汉剧表演艺术家李仙花回忆,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戏曲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丁凡带领广东粤剧院一团以崭新的剧目“蹚出一条走市场的路”,让该团演出足迹遍及粤港澳及海外,场均收入长期居省内粤剧团之冠。“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他在不断创新,让粤剧始终走在前列。”李仙花总结道。
带徒传艺
转战幕后将毕生心得倾囊相授
丁凡并非科班出身,也无家学渊源。籍贯湖南醴陵的他,甚至从小没听过粤剧。18岁时,他被德庆粤剧团看中,入了粤剧行。也正因为半路出家,他比别人更努力。年轻时学艺,把舞台当床睡了两三年。
24岁调入广东粤剧院后,更犹如走进大观园。跑剧场、逛书店、看排练、听录音,徜徉其中,似海绵吸水。集体宿舍里,别人的床铺都是整整齐齐,丁凡床上则堆着各种各样的书籍和录音带,京剧、越剧、民歌、流行歌的录音带应有尽有。
文戏精彩,武戏也大有看头。
业内形容他是“天生做小生的料”:“官仔骨骨”,眉清目秀,古装扮相尤其“煞食”(出彩)。他师承粤剧艺术大师罗品超,戏路宽广,扮相俊俏,能文能武,嗓音华丽,唱做俱佳,尤以小生行当见长。
从艺五十周年,丁凡塑造了许多经典角色,是粤剧界较早拿到中国戏剧最高表演奖“梅花奖”的演员,并两度获得“文华奖”。他的代表作《魂牵珠玑巷》《伦文叙传奇》《宝莲灯》《唐太宗与小魏征》《唐明皇与杨贵妃》《君子桥》等,不仅深受观众喜爱,更成了粤剧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其中,《伦文叙传奇》演出超600场,至今还常演不衰,并已拍成粤剧电影,大受欢迎。
丁凡已从艺50年,在舞台上塑造了多个经典小生形象。
中国戏剧家协会秘书长、戏剧理论家崔伟曾如此评价丁凡:“台下和丁凡接触非常多,一开始并没有感觉到多么风流倜傥,只是感觉到待人非常热情、洒脱。但只要他一登上舞台,给人的感觉便是隽永风流,这是戏曲行当表演赋予人物的艺术气质。他的艺术应该成为戏剧生行特别是文小生行达到的艺术高度和时代高度的体现。”
“粤剧艺术要扎根于传统,创新于当下。我还在这条路上不断学习。”近年来,丁凡的精力渐渐从台前转到幕后,导演新戏、提携新人、带徒授艺,培养了一批新生力量。丁凡说,希望通过当导演,将毕生所学教给更多年轻人,同时也从年轻人身上学习新东西。“正如我的前辈们所做的一样,把自己的艺术所得倾囊相授,让年轻一辈尽快地成长、成熟起来,这是职责所在。”
采写:南方+记者 徐子茗
图片:薛才焕炒股融资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