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线上配资 微医控股再冲IPO背后:AI医疗破解“价值医疗”难题

在线线上配资 微医控股再冲IPO背后:AI医疗破解“价值医疗”难题

  政策与市场的共振在线线上配资,正快速推动AI医疗迈向新阶段。

  2024年12月25日,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人工智能+”行动的决策部署,促进人工智能与医学创新深度融合,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发布《上海市发展医学人工智能工作方案(2025—2027年)》,从提升创新策源能力等五大方面,支持AI在医学领域的创新发展。其中在全领域应用场景中,提及了AI与医疗管理、医保监管、临床医疗、中医药、公共卫生等多个方面的深度融合。

  先行者已有实践。2024年12月31日,中国最大AI医疗公司微医控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上半年微医控股收入18.18亿元,同比增长107.4%,其中来自人工智能医疗服务的收入达14.4亿元,占比近八成,已接近盈利。

  AI医疗逐渐成熟,AI商业化迎来破题。

  微医控股递表,AI商业化迎破题

  这两年,AI的热度一浪高过一浪,但落地商业化始终是个难题。微医控股的招股书,令许多业内人士眼前一亮。

  微医控股业绩的一大看点,是营收快速增长。根据招股书披露的数据,2021年至2023年,微医控股的营收分别为9.62亿元、13.68亿元及18.63亿元;2023年上半年和2024年上半年,营收分别为8.77亿和18.18亿元,营收增长率高达107.4%。

  这一显著增长势头的背后,是核心业务的稳健扩张。

  招股书披露,从2021年至2023年,微医控股AI医疗服务的收入分别为2.28亿元、6.28亿元、10.24亿元;2023年上半年和2024年上半年收入分别为4.07亿元和14.4亿元,上升态势明显。从占比来看,至2024年上半年,AI医疗服务占比近八成。

  由于需要不断投入研发,开展业务模式探索,亏损几乎是AI领域创业公司共同的难题。但微医控股的亏损在快速收窄,已经接近盈利。

  伴随营收的高增长态势,微医控股的亏损情况得到有效控制。招股书显示,2021年至2023年,公司经调整后的持续经营业务亏损额逐年减少,分别为13.54亿元、8.17亿元、5.05亿元;2023年上半年和2024年上半年,亏损继续收窄至2.57亿元和1.28亿元。经调整后的亏损率也由2021年的140.8%降至2024年上半年的7.0%,这表明公司在成本管理和效益提升方面取得实质进展。

  来源:微医控股招股说明书

  通过招股书可知,微医控股经营业绩持续向好主要得益于两方面。

  第一,营收不断增长,仅2024年上半年的营收,就基本与2024年度打平。营收增长主要源自健共体的稳健发展。第二,开支持续下降,得益于业务聚焦和各项控费措施,公司各项支出得到有效改善。“一增一减”,是微医控股经营业绩持续向好的原因。

  此外。微医控股跨越式发展的价值,不仅局限于AI医疗行业,对于整个AI领域的商业化难题,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与医改同频,促“多方共赢”

  微医控股迈过AI商业化难题,离不开模式创新。其中的关键,是通过AI能力实现提质与增效,让各参与方都能在创新的业务场景中实现效率与效益的平衡。

  其招股书介绍:我们高性价比的人工智能医疗健康解决方案,通过更高效地解决医疗健康的关键痛点,实现基层医疗机构、医生、患者、卫健部门及公共医疗保险基金的共赢。

  微医控股自主研发了行业领先的医疗垂类大模型,并基于大模型开发出“AI医生、AI药师、AI健管、AI智控”四大智能体,统一部署至健共体医疗机构,实现诊前、诊中、诊后的AI全流程支持。如诊前AI协助患者信息收集、初步评估、分诊导诊,诊中协助辅助诊断、治疗方案建议、处方审核,诊后协助复诊管理、用药指导、健康教育等。

  2023年1月至2024年6月,微医控股参与建设的天津市健共体,在管糖尿病会员的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由17.8%上升至44.2%,血压达标率由19.5%上升至61.5%,血脂达标率由24.8%上升至27.9%;这18个月的管理期间,合作医疗机构的糖尿病会员人均额度实现盈余。根据天津市政府部门于2024年8月发布的统计数据,天津的基层医疗机构门诊人次也因此增加了23%至50%。

  仅用一年多时间,健共体模式就实现了患者健康指标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提升、降低医保支出增幅“两升一降”成效。因与国家医改目标一致且成效显著,该模式也成为国家深化医改明确支持、推广的创新模式。

  2022年,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2022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明确提出“引导地方探索基层数字健共体建设”。

  2024年8月,国家卫生健康委明确提出推广三明经验实现5年内全覆盖的目标,三明医改的未来方向将聚焦于从“医共体”向“健共体”的升级,以构建“六病共管”体系等措施,推进从单纯医疗到全面的健康管理。

  患者为疗效付费,中国版价值医疗方案落地生根

  微医控股由AI驱动的健共体模式所带来的良好效益,还在持续“发酵”。

  招股书显示,微医控股通过构建数字化基础设施,标准化运营,并连接基层医疗机构及上级医院,促进健共体内所有医疗机构之间的紧密联盟;健康管理会员服务则采用按人头付费的服务模式,通过与基层医疗机构合作为会员提供健康管理服务。

  有专业分析指出,区别于传统医疗的按项目收费模式,以及医药电商的卖药盈利模式,微医控股基于健共体创造的按人头按价值收费的健康会员服务模式,既不从合作医疗机构的诊疗收入中分润,也不纯靠线上卖药,而是以帮助医院管理好患者的健康,从患者按人头总额付费的医保基金结余里获得收入。也就是说,患者因获得有效的健康管理而付费,其本质是创新的to C模式。

  健康管理产生的健康成效,既包括了实现按人头总额付费的医保盈余,也实现了患者提高健康指标后能有效避免并发症,进而为其减轻经济负担和病痛的目标。这种另辟蹊径的to C商业模式,表面上看似依托于与政府共建的健共体,政策依赖性强,实则已经撬动了C端用户广泛的健康管理需求,具有相当的自主性。

  健共体模式创造性地把行业技术变革融入服务中国医改进程和民生改善,驱动“按效果付费”的价值医疗落地,实现了民生效应与商业闭环。AI医疗技术在基层医疗机构不断“落地生根”,连接起最广泛的用户,通过提升患者健康水平,实现了医保基金的高效利用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动态平衡,是微医控股健共体模式不容忽视的一大亮点。

  招股书透露,2024年2月,微医控股与贵阳市政府签订健共体战略协议;2024年11月,与银川市卫健委签订成立健共体战略协议。此外,预计将在2025年上半年与上海市若干区政府签订类似协议。同时微医控股也聚焦直辖市及省会城市,正积极探索及洽谈合作机会。

  随着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医改深入,微医控股有望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王旭 在线线上配资





Powered by 在线免费炒股配资_国家免费配资网_股票杠杆最新平台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 2009-2029 联华证券 版权所有